安徽萬泰地球物理技術有限公司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海江教授針對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之間余震空白區的地震危險性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張海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順平研究員等合作利用二維地震成像方法獲得了余震空白區的上地殼速度結構。結果顯示沿著龍門山斷層,存在兩個呈“X”型的高速異常,分別對應彭灌雜巖和寶興雜巖。余震空白區位于“X”的交叉點,速度較低。而且在水平主應力方向,“X”呈現一個鈍角。根據最大有效力矩準則(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余震空白區的介質較弱而且在應力作用下非常可能表現為塑性變形。因此可以推斷在余震空白區應力不容易積累,所以大地震在此發生的可能性可能不大。該研究結果9月30日在線發表在綜合類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目為”Pei, S., Zhang, H., Su, J. & Cui, Z. Ductile Gap between the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Revealed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Pg Seismic Tomography. Sci. Rep.4, 6489; DOI: 10.1038/srep06489 (2014)”。《Scientific Reports》屬于著名的nature出版集團 ,在全球綜合類學術期刊中排名第5,目前的影響因子是5.078。
![]() 返回列表 |
版權所有 ? 淮南萬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備案號 皖ICP備2021005841號 技術支持:淮南訊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